現有加工的一種產品產品,如圖1所示,圖樣要求裝入軸承后鉚壓軸承孔端面四處以軸向固定軸承,并保證軸承旋轉靈活。為了確保鉚壓后不影響軸承性能,經試驗將壓力機壓力調整為2kN,規(guī)定鉚壓每處接觸面積約為3mm²,徑向壓深約為3.5mm。由于生產批量較小,故采用手工上料、卸料。產品裝入軸承后放入工作臺上的定位套內,通過上模鉚壓四處。
起初設計的上模是分體式機構(見圖2)。由1個定位軸(材料45鋼,經調質處理)和4個鉚壓銷(材料T10A,經淬火處理)組成。其原理如下:

首先,4個鉚壓銷分別以A免緊貼定位軸的四個(18.4±0.02)mm的扁平面,用4-φ10mm孔與定位軸過盈配合壓入定位軸。然后,定位軸上的聯接孔再與按壓機聯接。工作時定位軸的導向部位逐漸插入軸承內孔,以校正軸承(工件)的位置,保證工件與工裝同心。每個鉚壓銷靠近圓弧約3mm²的端面壓入工件端面,使工件軸承孔產生塑性變形,從而達到軸向定位軸承的目的。
經生產應用,此工裝基本能滿足圖樣技術要求,鉚壓工件端面后不影響軸承的使用性能。但是該工裝工藝性差,制作困難,組裝時難以保證鉚壓銷達到設計要求,導致鉚壓的四處壓痕不對稱,大小、深度各異。并且鉚壓銷很小,經淬火處理后材料較脆,使用壽命低,鉚壓后工件與上模擠壓到一起,卸料比較困難。
為解決上述問題,第二批 產品加工時將其改進為整體式上模(如圖3示),并增加了供卸料用的彈性橡膠墊(如圖4示)。整體式上模材料為45鋼,經淬火處理。為更好地定位,將定位軸導向部位圓角增大。改進后的上模明顯結構簡單,制作難度降低,經使用工裝調試簡單,鉚壓的四處壓痕對稱、一致,整體淬火后,使用壽命長,比原來的工裝有了很大的進步。但卸料難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,鉚壓時,由于彈性橡膠墊的彈力小,產品與上模擠壓到一起還是很難卸下,經常有卸不下來的情況發(fā)生,且壓力太大,彈性橡膠墊使用壽命很短。


隨著該產品批量的不斷加大,從原來的每批200~300件增至5000件以上。原有整體式工裝的卸料男問題成為批量生產的瓶頸,嚴重制約著生產進度。為此,我們進行了第三次改進——實行工裝自動卸料。在原有整體式上模的基礎上增加碟簧和卸料板,每次鉚壓完成后通過碟簧使卸料板將產品自動彈出(見圖5),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
設計過程如下:
壓力機壓力仍調整為2kN,沖模工作行程f工作=3.5mm,按照原整體式上模的安裝空間,擬定4組對合碟形彈簧。從成本考慮首先該廠現有碟簧32X10X2.0X2.9。其外圓直徑D=32mm,內孔直徑d=10mm,厚度為2.0mm,自由高度h0=2.9mm,極限行程fm=0.9mm。
根據《設計手冊》碟簧的設計,計算如下:
(1)經查,所選碟簧在最大允許變形量0.65fm時的最大允許載荷能滿足使用要求。
(2)每個碟簧個數n=H工件/(0.5X fm)=3.5/(0.5X0.9)=7.7,取整數選用8個。
(3)每組碟簧的總壓縮量:f總=0.65XnXfm=0.65X8X0.9mm=4.68。
(4)每組碟簧的自由高度:H自由=nXh0=8X2.9=23.2mm。
(5)每組碟簧的預壓縮量:f預=(0.15~0.2)fmXn=(0.15~2)x8x0.9mm≈1.08~1.44mm。
(6)每組彈簧預壓縮后的彈簧高度:H預=H自由-f預=23.2-(1.08~1.44)mm=21.76~22.12mm,按22mm設計。
該模具用碟簧取代彈性橡膠墊卸料,完全解決了卸料難的問題,且該工裝結構相對簡單,加工精度低,工人操作方便,卸料及時準確,使用壽命長,提高效率40%以上,深受操作工人的歡迎。
以上就是廈門力常彈簧有限公司給大家整理“一個關于鉚壓工裝改用碟形彈簧設計的實例分析”的相關內容,如果大家還有更多關于碟形彈簧,碟形彈簧,高溫碟形彈簧,碟形彈簧廠家,不銹鋼碟形彈簧,DIN6796碟墊等信息,可以關注廈門力常彈簧有限公司。電話:0592-5731967